党史学习教育
吴玉章:毕生谱写奉献曲
时间:2021-05-2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教育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时期。他始终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得到了人民的爱戴。毛泽东同志称赞他“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

  吴玉章原名永珊,号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荣县双石桥蔡家埝。七岁丧父后,在家侍奉祖母并在私塾读书。之后,入过成都尊经书院、贡井旭川书院和泸州经纬学堂。甲午战败之时,正值母丧随兄长守制在家。在变法维新中,他热衷新学,关心时务,虽经戊戌政变亦志不稍馁。1903年,吴玉章变卖田产,辞别妻儿,为救国图强赴日本留学,船过三峡时,他曾以诗述怀:“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在日本求学期间,吴玉章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孙中山的主张深以为然,并于1906年加入了同盟会,并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彻底与康、梁的改良主义学说决裂。遗憾的是,他和同盟会的同仁为推翻清朝所做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1910年6月,吴玉章回国参与筹备广州起义,担负起赴日购运军火的任务,虽然在起义当天未及赶回广州,但黄花岗烈士碑记中仍称他为“当日不死同志”。

  1911年,清王朝大厦将倾之际,社会各阶层矛盾聚积,四川的保路运动点燃了摧毁旧世界的导火线。此时,吴玉章受同盟会安排回到荣县,与龙鸣剑共同领导革命,擎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四面大旗,宣告荣县独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权,引起海内震动。荣县首义后,相邻的井研、仁寿、威远等县相继宣告独立,15天后,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烈火席卷全国,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回忆这段历史,吴玉章曾激动地说:“我奔走革命最荣幸快活之事,无过于此。”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曾派人送给吴玉章一张疆理局局长的委任状,被吴玉章谢绝并说:“我们革命党不是为了做官。”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终以失败告终。在救国之路上再次陷入迷茫的吴玉章,不得不踏上了远赴法国的轮船。为了寻找革命真理,他进入巴黎法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积极关注国内的革命形势发展。直到1925年4月,经赵世炎、童庸生、李国暄介绍,吴玉章才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47岁。后来吴玉章在回忆中,感慨万千地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我从少年时代起就为国家的忧患而痛苦,而焦虑,而奔走,企图在豺狼遍地的荒野中找到一条光明大道。但是我找了将近三十年,经过失败,胜利,再失败,直到‘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我才找到了真理,踏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此后,吴玉章更是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到1937年,由党派往前苏联和法国等地工作,参加过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延安五老”。

  吴玉章既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教育家。他始终认为教育应当作为立国之本,早年就曾撰写《劝游学书》以动员国内更多的人去日本留学。1916年,吴玉章与蔡元培等组织了华法教育会,短短两年多时间,中国赴法留法勤工俭学的总人数达1600多人,周恩来、邓小平等有为青年都在其中。1922年,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恽代英、杨闇公等人创办《星期日》等刊物,宣扬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当地产生积极影响。

  1939年11月,吴玉章回陕甘宁边区工作,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鲁迅艺术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和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以花甲之龄为革命培养了各类人才。1948年8月,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和建立新中国,华北大学应运诞生了,年已七旬的吴玉章担任华北大学校长,他在华北大学倾注了大量心血,更对毕业生寄予厚望。每当毕业生离开学校,吴玉章都会叮嘱他们,要“积极参加解放战争,把革命进行到底”“实行社会革命,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参加城市工作,把工商业发达起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近两万建国英才带着吴玉章的嘱托,投入到解放战争的各条战线。

  全国解放后,新中国百业待兴。吴玉章谢绝了政务院拟委任的重要行政领导职务,毅然决心投身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他担任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全国教育工会首届主席、中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主席、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等教育方面的领导职务。在吴玉章担任人民大学校长的17年中,人民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近五万人。他所创立的适合中国建设与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使得人大迅速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把人民大学办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为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他一直辛苦操劳到最后一息。他给后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论辛亥革命》、《历史文集》、《中国历史教程》、《中国历史教程绪论》、《吴玉章抗战言论集》、《文字改革文集》、《吴玉章回忆录》、《吴玉章诗选》等。

  1966年12月12日,为革命事业辛苦劳累奉献一生的吴老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说:“吴老的一生,就是一部非常丰富的革命史。”他从参加革命起,“中间颠沛流离,艰苦备尝,始终不变”。吴老奋斗的一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他从不满足。八旬高龄时,他还写诗自励:“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文字:高仁斌)

 
版权所有:四川省南部县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正义网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桂博大道74号 邮编:637300 电话:(0817)5522112 官方邮箱:nanbujcy@163.com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