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初春,晨雾在黎明的微光中轻轻撩开了乡村的轻纱,顺庆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未检检察官何征玲踏上了前往双桥镇书房湾村的“旅程”,在鸟鸣、晨星和成片的油菜花田中拉开了“驻村”生活的序幕。两年多的驻村时光里,他每日用脚步丈量着土地, 探寻乡村发展的脉络;他执笔细细描绘工作的点点滴滴,为这段驻村时光勾勒出鲜活的注脚。
认识检察院--汇集帮扶力量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在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之前,我是一名未成年人检察官,在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时,我会播放《你所不知道的检察院》的动画视频,每当问及检察院的职责时,孩子们的回答充满童趣。两年前,我突发奇想,想了解下村民对检察院的认识。
“检察院就是来收东西的(指农副产品)。”大爷严肃地回答。
大娘则疑惑地表示:“你们不是大队干部(指村干部)吗?”
一连串的暴击后,我决定给村民普法,从检察院的职责定位、“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等等一一道来。
听完后,村民又冷不丁问几句:“那你们管我儿子儿媳吵架不?”
“我儿子在学校打人了,都说他犯法,他哪里犯什么法?我看你们都是一伙的。”大哥似有撕碎我的气势。
看到这种情况,我也受挫、迷茫、怀疑……但法治宣传既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责任。我决定换个思路,老百姓关心什么,我就宣讲什么,老百姓喜欢“下里巴语”,我就“熟人熟语”,从宣讲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始,通过数不清的集中宣传和每天的入户走访,村民们终于明白了检察院的基本职责,在驻村帮扶工作方面驻村队员是“啥都干”??
党建结对子--激发内生动力
农村基层党建是建强村党组织的重要环节,我刚到村的时候,发现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明显,党员先进性没有充分发挥,党建资料也不规范、不完整。
于是,我趁院机关党委与村委开展党建结对活动时,对近几年的党建资料进行了梳理归档。我们坚持每季度讲党课,村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是“半调子书生”,“书生”在农村是个贬义词,意味着不接地气、脱离实际。往往我们在讲台上讲的激情澎湃,群众在台下无动于衷,反而响斥着老人机的声音、聊天的声音、小孩子跑动的声音??
后来我换了个方式,走出办公室,往下走,往村里走,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让每一个村民每一名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有人问“你为啥要这么执着”,我笑笑没说话,因为我一直坚信,党课是加强党性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基本途径,对提升党员个人素质素养、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驻村生活的两年里,完成疏通水渠、巡夜、征地拆迁等这些艰难险重任务时,最先响应、最先行动的都是我们,我们都是中共党员。两年来,我们发展了5名年轻的中共党员,储备了3名后备干部,村里的党员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不再是“几名党员凑不出完整的一口牙”??
乡村振兴路--青春同丈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我走进乡村、走入土地,倾听群众需求,了解百家事、百家情、百家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还记得,村民多次反映,高地势农田、果园灌溉不便,影响了作物产量及收入。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我及时向院里进行了汇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吴兴家到村调研,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一起研讨相关工作,通过与水务局多次协商,最终申请到了提灌站新建项目,截至目前,村里已经建好了一个提灌站,还有一个正在新建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生产用水。
还记得,在日常开展走访入户过程中,我发现村里垃圾桶放置较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随地乱扔,村里想要购置垃圾桶,但是资金一直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为村里争取了5个垃圾桶,根据实际户数和垃圾产生量,设立了便民垃圾处,同时,还宣传了垃圾分类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将生活垃圾装袋后投放到垃圾桶内,鼓励群众积极清理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助力乡村人居环境面貌改善。
也还记得,我们完善高标准农田种植粮油,壮大集体经济;我们实施环库路建设,探索乡村旅游;我们提供技术培训,发展家庭散养小家禽,增加农户收入……
乡村的生活,早晨是鸟语花香,夜晚是蛙叫虫鸣。我常常在宿舍啃完玉米,就走到稻田边看秧苗抽穗、开花,还时常可以看见老大爷们已经喝完早酒,坐在黄桷树下拉家常,而晚归的蝙蝠还在觅食。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一转眼,我作为驻村书记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是我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两年,我真正地认识了他们、了解了他们、融入了他们。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当以理想为帆、奋斗为浆、创新为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肆意绽放在农村这篇广阔的土地上。